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周年回顾

2001-2021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0 1

 起源


二十年栉风沐雨,砥砺奋进

二十年桃李芬芳,芝兰满庭

二十年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二十年春华秋实,薪火相承



岁月不居,春秋代序。成立于2001年的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已经走过风雨二十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源于川大高分子学科,高分子学科发轫于1953年,由中科院院士徐僖院士建立,是四川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已经成为支持学校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解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平台和单位。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01年7月,经学校研究决定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含原轻工部塑料机械及模具研究所)和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归并原纺织工程学院的化学纤维方向(含原轻工部化纤研所)和原化学工程学院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研室,组建成为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泽容任学院党委书记,张熙、牟德富任副书记,杨鸣波任院长,傅强、王跃川、常建勋任副院长。自此,学院成为了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中第一个以高分子学科为主体的学科型学院,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二个组建的高分子学科型学院。(美国阿克隆大学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所组建高分子学院的院校)。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学院成立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领导班子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01年-2006年学院党委书记胡泽容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01年-2006年学院院长杨鸣波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01年-2006年学院副书记张熙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01年-2006年学院副书记牟德富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01年-2006年学院副院长傅强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01年-2006年学院副院长王跃川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01年-2006年学院副院长常建勋

学院首任领导班子成员(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学院成立后设有高分子材料系(主任黄光速,副主任雷毅、李瑞海)、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系和塑料工程及机械研究所(主任吴智华,副主任刘廷华、吴世见,刘廷华兼任塑料工程及机械研究所所长)、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系(系主任万昌秀)、高分子科学系(系主任王槐三,2003年6月冉蓉接任)、化学纤维研究所(所长叶光斗)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室(主任张卫勤,副主任汤嘉陵)等教学科研机构。


学院成立时就有众多教学名师和知名专家云集于此,有国内高分子材料合成领域知名专家顾宜教授、江璐霞教授;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黄锐教授、沈经纬教授、申开智教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及医用高分子材料专业奠基人和主要开拓者乐以伦教授;化学纤维领域叶光斗教授;四川大学第一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傅强教授等等,学院初步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优势。


川大高分子学院成立之初就瞄准阿克隆这样的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立志建设成为全球高分子领域的人才培养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0 2

 发展




2001年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建成后横跨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两个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为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所属高分子材料工程学科先后入选“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获批四川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建有 “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推进我校高分子学科的振兴和发展,学院提出抓住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契机,在入围211建设工程、985建设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组织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基础建设、国际交流八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同心同德谋改革 凝心聚力促发展

二十载不忘初心,新时代团结奋进。自学院成立以来,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和行政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以“齐心协力、争创一流、团结和谐、追求卓越”为组织建设和学院发展的主题,始终坚持弘扬传统、凝心聚力、励精图治、再铸辉煌的工作思路,在工作中勇于探索、锐意改革。


学院在全校基层单位中率先开展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制定了青年人才培养与资助制度、本科生“一条龙”科研导师制度、国有资产分配与考核制度等,多项制度得到学校认可并推广。学院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卓越成绩,先后获得2002—2004年度四川大学“先进集体”、2007年四川大学“模范教职工之家”、 2009—2011年度四川大学先进基层党委、2021年四川大学“先进集体”等荣誉表彰。2010年,傅强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学院荣获2002-2004年度四川大学先进集体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07年学院荣获四川大学“模范教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学院荣获2021年四川大学先进集体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内培外引激活力 师资队伍筑高地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学院发展的力量源泉。


在2001年成立之初,学院就意识到师资队伍存在高水平师资人才不多,优秀青年人才储备不够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学院一方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面向青年教师实施“老带新”帮扶制度,从科学研究、课题方向、教学组织、条件资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地指导和帮助,激发青年人才发展活力,引导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李忠明、谭鸿、赵长生、李建树等先后于2014年-2019年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丁明明、邓华、钟淦基等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工程。另一方面,学院千方百计搭建平台,延揽海外优秀人才,先后引进李乙文、王宇、程冲、魏强等一批国家级海外优秀青年人才。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学院部分国家级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今天的高分子学院名师荟萃,已经形成了一支拥有国家级人才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和海外优秀青年人才11人的师资队伍,初步构筑起建设“世界一流高分子中心”的人才高地。


招生结构恒优化 创新实践育人才

初心如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0年来,学院始终秉持着“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分子材料及相关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廿载春秋勤耕耘,播得桃李满人间。学院坚持以优势科研推进人才培养,20年艰苦奋进,20年治学育人,20年发展壮大,学生规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间学院累计培养了约7100余名本科生,3400余名硕博士生;在校生结构比例不断优化,在校本科生人数从2001年的805人上升到2021年的1193人,在校研究生人数更是从2001年的362名研究生增长为2020年的1034名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占比不断提高,每年招收研究生占学院招生总数比例从2001年的不足30%逐年增加到2021年的51.7%,人才培养实现了由培养通识型技术人才向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转变,学院的发展也实现了由教学科研型学院向科学研究型学院的转变。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院士

担任本科2018级3班名誉班主任


学院整合各类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2006年以来,学院在本科阶段推行“一条龙”科研导师制,充分发挥科研资源的优势,培养创新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9年承办第一届“全国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展示了我校作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的示范成果。我院学子也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竞赛,为梦想拼搏,为时代发力,取得优异成绩——近年先后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上取得5项国家金奖、7项银奖和11项铜奖;在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荣获4项全国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中获得2项一等奖。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学生荣获第三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春风化雨二十载,五洲桃李叶成荫。20年来,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优秀人才,先后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阿克隆大学;英国玛丽王后学院、拉夫堡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国波城大学、图卢兹大学;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技术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和人才合作机制。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学生访问法国波城大学开展实验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学生访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于澎湃浩瀚中扬家国志,在时代变迁中育栋梁材。20年间,学院致力于多方位、多层次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技术人才,从课程教学到生产实习,从红色教育到科研训练,从志愿服务到社团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素质能力。学院培养的学生,既有流向国内外顶尖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京大学等享有声誉的国内外知名大学;也有就职于华为、OPPO、万华、金发科技、杜邦、Intel及宝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更有在中石油、中石化、中航工业、中国航天等国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学生深造率随着学院的发展壮大而不断上升,从2005年的35.4%增长至2020年的57.6%。学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学校前列,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崭新力量。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学院毕业授位典礼


潜心培育重教学 学科发展遍开花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作为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20年来,学院借鉴国际知名高校高分子专业的经验,致力于教学组织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模式创新,多项指标位于国内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的前列。针对不同专业类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培养适应未来发展要求和具有优良人文修养、国际化视野、强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成立时,设有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后因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于2011年归并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个专业。同时,学院设有材料学(高分子材料)、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工程)、材料与化工4个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4个学科点均具有硕、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2014年6月4日—7日,教育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对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进行评估,经过现场考察和答辩,学院顺利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全国第一个参加和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高分子材料类专业。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14年6月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现场考察


经过2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逐渐形成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学院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和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立德树人,潜心治学,多次荣获“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等奖项及荣誉称号。其中,2004年顾宜教授主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被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9月顾宜教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1年由顾宜教授、赵长生教授主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本科教材获评国家精品教材;2019年傅强教授作为团队负责人的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冉蓉教授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称号。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顾宜教授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


在教学改革方面,2001年顾宜教授主持完成的教改项目“立足中材料、面向大材料,培养工科材料类专业高素质人才”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顾宜教授、赵长生教授等人完成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杨鸣波教授、杨其教授等人完成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教学改革” 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杨鸣波教授主持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获准四川省精品课程;以顾宜教授为带头人的教学团队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同时,我院教师主编的多门课程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我院教师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学院注重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2010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准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012年,学院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先后多次召集和召开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指委会议和国家级示范中心联席会议,与国内高校商讨制订了专业的有关指导性规范、实践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教学体系的合理化建设、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等规范。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10年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材料学科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培训会”


恒心不辍勇探索  凝心聚力求创新

二十载风华正茂,九万里风鹏正举。2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传承、创新、奋进……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1年学院成立时科研经费全年仅为386.6万元,国家级人才屈指可数,重大重点项目也不多。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学院班子带领全体师生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加快推进科学研究发展,20年间在科研领域取得卓越成就。2020年学院年度到校科研经费已经发展到0.81亿元,省部级奖项更是实现了从1到83的飞跃,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2001年至2020年学院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累计2853篇。科研项目从2001年的35项增长为2020年的131项,20年间累计1351项。这些数据见证了学院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科研项目连年创新高的重大突破、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的井喷式发展,激励着我们不断朝着建设世界一流高分子学院的宏伟目标奋进。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01-2021年科研经费统计(百万元)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01-2021年获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统计(项)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01-2021年高水平论文发表统计(篇)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01-2021年科研项目统计(项)


学院在基础研究方面成果显著,2011年傅强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高分子材料加工中的多层次结构演变与控制”。2017年,该项目通过六进九答辩,资助时间从6年延续到9年,成为国内高分子领域第一个获得六进九的创新群体项目。


学院同样注重科技成果转化,致力于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将前沿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一大批科技成果先后应用到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工程项目中。其中,高技术聚酯纤维在神舟5、6号飞船上得到应用,血液净化材料及佩戴式人工肾关键技术开始产业化,新型凝胶应用于三星堆文物发掘保护。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神舟五号发射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赠送的锦旗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学院的部分专利成果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赵长生教授牵头主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李忠明教授牵头主持的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年间学院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研究领域逐年拓展,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院于2007年、2017年两次承办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作为中国高分子界的学术盛会,集中展示了高分子科学与材料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共同谋划了高分子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我院两次承办均创造了之前历届大会的规模之最,大大增强了川大高分子学科的国内影响力。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徐僖院士在2007年高分子年会上作报告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院长傅强教授主持2017年高分子年会开幕式


协同创新产学研 丹心淬火系国家

科研成果服务社会,践行高校责任担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变革的主导推动力量。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积极参与并组织了多项社会服务,与国家共命运,与民族齐奋进,与时代同步伐。


为推进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的技术合作,自2013年起,学院牵头组织了“高分子成型加工及其产业发展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至2021年已连续召开5届。该研讨会关注高分子材料加工及技术应用,实现了技术与项目、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在高校、研究所和产业界产生深远影响。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13年第一届高分子成型加工及其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201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成立65周年,学院在深圳举办了四川大学—珠三角“高材人”发展论坛,来自企业界、投资界和高校的川大高分子优秀校友、深圳高分子协会以及知名企业代表近200人出席了本次论坛。四川大学-珠三角“高材人”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深化了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与珠三角地区高分子产业界的产学研融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时任校党委副书记敬静

在2018年首届“高材人”发展论坛讲话


在关注行业宏观发展的基础上,学院也将目光投入到产业的细分领域,先后承办了2007年“高分子加工与物理高级讲习班”、2008年“第六届全国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讨论会”、2009年“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战略研讨会”、2011年“全国苯并噁嗪树脂应用研讨会”、2011年第七届中国橡胶基础研讨会、2012年“第一届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加工新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第三届电子束固化技术高级研讨班”、2019年“中国化学会第一届全国纤维素学术研讨会”、2019年“第三届全国苯并恶嗪树脂学术及应用研讨会”。通过一系列产、学、研的交流互动和技术研讨,川大高分子的科研成果在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涌现,川大高分子学科影响力在产业界与日俱增。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纷至沓来,寻求合作,学院先后与四川眉山市、四川罗江县、重庆铜梁区、安徽和县、青岛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美丰和南京聚隆股份有限公司等政府和企业建立了技术成果孵化、转移和应用的平台。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07年全国高分子加工与物理高级讲习班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11年全国第七届橡胶基础研讨会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11年全国第一届苯并噁嗪树脂应用研讨会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12年第三届电子束固化技术高级研讨班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19年第一届全国纤维素学术研讨会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19年全国第三届苯并噁嗪树脂应用研讨会

滑动查看更多


同时,学院积极面向社会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关键、重点领域项目开发,解决“卡脖子”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工作。学院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组织讨论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材料相关领域,提交川渝协同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议5项;参与电子、通讯、医疗方面的关键材料攻关项目,牵头主导和参与了“医学+”、华为川大研究院等项目。2020年,面对国内外突如其来爆发的新冠疫情,学院加强组织协调,立项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项目2项、成都市科技局项目1项。傅强院长带队到企业指导口罩生产中“医用材料熔喷纺粘复合生产”关键核心技术,为防疫物资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院长傅强教授赴丝丽雅集团指导抗疫物资生产技术


完善基础强功能 蹄疾步稳行致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001年学院成立伊始,面临着实验公房紧缺、研究设备简陋的困难。学院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克服种种困难,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推进学院基础建设的发展和升级。


2001年学院成立后立即启动实施和建设“523实验室建设工程”(一、二期)项目,先后对学院教学科研主要大楼——原第四教学楼、学院大楼进行了整体的装修和改造。在“523实验室建设工程”基础上,学院又于2002年、2012年将原高分子材料系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系实验室以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教学实验室归并整合为一个实验中心,并于2012年申报获批成立 “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以来,先后利用“中央改善基础办学条件专项”、“985工程建设专项”等项目的支持,对实验室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升级,并购置了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核磁共振、原子力显微镜等一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为科学研究保驾护航。在实验室设备开放共享方面,学院积极拓展校内外用户,构建全天候手机APP监管和远程指挥设备运行系统,采用实验室ISO管理标准助力提升实验室科学化管理水平。20年间,学院实验设备固定资产总额从建院初期的2300余万元飙升至2021年的约1.66亿元,大精设备台套数由初期的50余台套增加至近287台套。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学院新增的部分先进实验设备丨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随着设备的增加和更新,学院实验教学的建设和发展也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实验中心按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将实验教学划分为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和创新性实验教学三个大类,共设约50个实验教学模块,每年约接收800名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在此基础上,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和早期科研训练,提升学生实验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2019年和2021年,学院组织的队伍先后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践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最高奖项)、二等奖3项的优异成绩。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19年学院团队获第一届

“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践大赛”一等奖


同时,为了加快筑巢引凤,吸引人才,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分子中心的目标,学院不断加强科研用房的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建成学院楼附楼,新增教学科研实验室面积1500平米。2020年12月,建筑面积4500平米、投资规模达2500万元的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科教楼项目正式竣工验收,该项目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学院师生的办公和实验环境,为建设世界一流的高分子中心的宏伟蓝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了代表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形象的标志性建筑。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竣工的高分子学院科教楼


中外交流谋合作 互学互鉴启新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交流是知识保持鲜活的法宝,交流是学术不断创新的阶梯。


在建设世界一流高分子中心的进程中,学院博采众家之所长,不断向世界顶尖高分子中心学习借鉴。2014年,学院隆重召开四川大学首届高分子学科发展国际顾问交流会议,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S.Z.D.Cheng)等5位国际知名高分子科学家作为顾问专家对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进行了全面评估。针对我校高分子学科的现状,专家们指出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会后顾问委员会提交了近2万字的咨询和评估报告,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四川大学首届高分子学科发展国际顾问交流会合影


同时,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在学院建设发展的20年中,先后举办2004年“第三届东亚高分子国际会议”、2008年“第六届全国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讨论会”、2009年“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战略研讨会”、2010年“成都—魁北克人工血管研讨会”、2012年“中—美高分子战略论坛”、2017年“第八届亚欧复合材料研讨会”、2018年“第六届国际生物泡沫材料会议”、2018年“软物质科学与技术国际研讨会”等会议。这一系列的国际会议不仅促进了学院师生与国际同行之间深入研讨高分子材料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发展动态、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更极大地提升了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时任校长卢铁城在2004年第三届东亚高分子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2017年第八届亚欧复合材料会议


20年间,学院与国外30多个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合作中进一步强化科研与教学,激发创新合作潜力,探索学科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学院先后承担和执行中捷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中法先进研究计划项目;与荷兰DSM公司、美国Dow化学公司、美国Exxon Mobil公司等签订和执行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与英国拉夫堡大学高分子技术与材料工程学院、美国阿克隆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签订了”3+2″模式合作办学协议。此外,学院还积极扩宽学生国际交流渠道,2019年学生出国人次数达175人,较2018年提升96.6%,其中参加“大川视界”项目人数达85人,较2018年提升608.3%,国外高校来访学生30余人次。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学院与埃克森美孚合作签约仪式


20年来,学院与世界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合作迈上新的台阶,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铸就了学院学子扎根祖国、放眼世界、砥砺奋进的品格特质,在建设世界一流高分子研究中心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0 3

 展望未来



二十年,初心如故

二十年,育人施教

二十年,砥砺奋进

二十年,弦歌不辍


回首过去二十年,是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栉风沐雨、奋发图强、书写辉煌的二十年。如今,以先进高分子材料为特色的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昂首迈入国际ESI排位前5‰的行列,学院已发展成为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国际上引领发展的主要研究基地,引领通用高分子高性能化方向的重要研究力量;是国内特色耐热高分子和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研究基地,国内外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已初步成为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国内一流的高分子中心。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结合《四川大学关于制定“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精神要求,紧紧围绕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讨论制定了学院六大发展核心指标“123456”,即“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国字号人才比例达到20%、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项、组建4个学科交叉中心、学科ESI排名进入0.5‰、本科生深造率达到60%以上”,力争实现学院五个“一流”,即“一流的学科水平、一流的学生培养、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学术成果、一流的国际化交流中心”。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瞄准六大发展核心指标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努力实现五个“一流”


学院将以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和功能化、高分子材料加工为特色,针对先进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工程应用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建立以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与器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与器械、高性能与极端环境高分子材料以及通用高分子加工应用及可持续化等学科平台,着力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质量科学研究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端国际合作与交流,打造本领域世界一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推动以先进高分子为特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学院“十四五”科学研究方向规划


二十载砥砺奋进,新时代赓续辉煌。未来,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不忘初心来路,牢记使命担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瞄准六大发展核心指标,力争实现五个“一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力图早日将川大高分子建设成世界一流高分子中心,勠力同心,激扬前行,谱写新时代宏伟篇章!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0 4

 附录



学院历届班子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学院20年主要发展指标对比

主要指标

2001年

2021年

在职教职工人数

108人

150人

国家级人才人数

3人

7人

国家级青年人才数

0

11人

科研经费数

386万元

8155万元

国家级科研项目数

5项

29项

高水平论文数

41篇

284篇

在校本科生人数

805人

1193人

在校研究生人数

362人

1034人

固定资产价值

2326万元

1.66亿元


20周年回顾丨“高”歌二十载  “材”秀谱新章




END


点亮“在看”和“赞”,让更多人看到

文丨高分子学院研分会

排版丨郑怡然

  川大高分子是国家重点学科,校友满天下!为了校友朋友们加强联系,特建立校友联谊微信群,已经在艾邦川大高分子群的,则无需加申请。为方便所在高分子校友会活动,资源共享,项目对接,请各位高分子校友,扫描二维码申请并加入! 9月29日校庆日,川大高分子校友深圳座谈会精彩回顾 欢迎关注川大高分子校友会公众号,查看通讯录 图片 川大高分子校友会网址:https://www.scupse.com/

作者 j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