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返母校接受了创新创业导师聘书,领导希望导师们都讲讲自己的校园故事,给同学们一些启示。

时间拉回到1986年,从工厂成功考回母校读研,人生从此翻开新的一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87年全民经商热之后,开始岀现搞导弹的不如搞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社会现象。平静的象牙塔里也泛起阵阵涟漪……

 

以文青自诩的我们就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54元/月的助学金如何能安抚那颗燥动的心?我们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

 

来自沿海地区的学生开始倒卖电子表之类的小商品,胆大一点的去校门外的“红星影剧院”包场卖电影票。班里一位在校研究生会任职的同学M3找到我说:你是班长,要不要带领同学们一起发点财?然后我俩就一起分析了现在校园内的各种创业业态,决定不跟本科生争利,发挥研究生学习好的优势,搞有技术含量的勤工俭学活动挣钱。彼时全国各地乡镇企业如火如荼,小型塑料加工厂遍地开花,社会上急需懂产品懂技术的人才。办一个塑料加工函授班肯定能赚钱!
如何确定商业模式?怎样挂靠?哪里找生源?

万事开头难,但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确定函授班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后决定开设四门课程:分别是巜高分子加工基础》,《塑料原料及配方设计》,《塑料加工工艺》,巜塑料加工设备及模具》。考虑到学员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课程内容不讲原理只说结论,注重函授教材的实用性和手册性:即学员遇到技术问题翻开资料就能找到答案。每个月给学员寄一次函授资料,除四门课的学习资料外还有习题,要求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寄回来,老师修改后随下一次学习资料寄出。一共六次函授,最后一次结业考试合格后颁发《成都科技大学研究生函授部》结业证书。
说干就干,马上组织团队。我俩各负责一门课,找到学霸红梅与文峰负责另外两门课,再拉上另两位同学做后勤支持,六人创业团队怀揣着简单的商业计划书,踏上追梦征途。
组建团队后兵分两路,M3领一路负责与校研究生会协商,成立研究生函授部并挂靠校研究生会,交纳管理费,去校门口的邮局开一个函授部专用邮箱。我领一路去校图书馆查全国工商企业名录,筛选出可能报名参加的塑料加工企业一千多家,抄好地址邮编联系人等信息,然后刻印了一千多份招生简章准备寄岀去。函授班该收学员多少钱报名费才合适呢?
如何给产品定价是创业的重点,团队开会讨论:学员报名费太高恐无人报名,太少我们又吃亏。最后定价80元/人,理由是该报名费相当于一个青工约两个月的工资,对有志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年轻人应该能负担得起。
创业之路注定充满艰辛,第一次去邮局寄招生简章就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因为不清楚相关规定,我们装招生简章的信封是用钉书机封口的,按邮局规定需拆掉用胶水封口。一千多封信拆到大姆指流血,政/治/课老师说:”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都是血淋淋的”,原来是真的。

赶紧用火锅去安慰三颗受伤的心,团队需要激励。

 

等待学员报名的过程是忐忑不安的,红梅日记记下了我们过山车一样的心情,惊险而刺激。

1641封招生简章寄岀后收到200多封报名函,八十年代爱学习的社会风气还是比较浓厚的,特别是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

收班开课后,我们白天当学生去听课,晚上当老师去图书馆查资料编教材。以为自己学习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人师后才知道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所以拼命翻书学习。那一段时间睡觉很少,累并成长着。因为没有编写函授教材的经验,交稿时间有点长。几乎每一次学习资料的印刷都像打仗一样紧张,晚上所有人都在图书馆的印刷间熬通宵:刻钢板字,油印,剪裁装钉。天亮后又蹬着三轮车去邮局寄资料,创业者都是传说中的全能战士!

从学员第一次交作业时反馈的信息来看,我们编写的教材还挺受欢迎的。八十年代百废待兴,整个社会对科技知识相当渴求。我们抓住了乡镇企业的痛点并给予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点,所以效果不错。学员回信中还会请教工作中的技术问题,我们都一一解答,教学相长互相提高嘛。曾有学员问:因为工厂采购部不懂业务,在抢购潮中买了一些挤出级的原料打注塑件总是缺胶,又不能退货,怎么办?我回信建议他再买些低分子量的注塑级原料掺混使用,从扩大分子量分布的角度去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后来,学员回信称我为李老,有点小骄傲呢。

当然啦,分钱才是最开心的事。

办班一事并没有报告导师和院系,学员的来信都寄到校门口的研究生函授部专用信箱,我们一直以为此事无人知晓。有一天在系办公室,系主任黄锐教授拿出一封函授班学员来信问:是你们的吧?顿时惊岀一身冷汗。黄老师缓缓把信递给过来,语重心长的说:不要影响自己的学习,然后就没有了然后。
多事之夏那年,我们毕业了。毕业鉴定表中的意见是系主任黄老师亲笔填写,他在所有同学的意见表中都写到“该生拥护D,拥护/主/义,始终与D保持一致不/上/街/”。
即便是暗黑时刻,也有人性的光辉在闪耀,塑料系研究生一辈子都会感恩黄老师!

黄老师夫人蔡碧华教授是我的硕士论文导师,下图照片是他们伉俪今年的近照,好人有好报,好人会长寿。

 

留校工作后,黄老师主编《塑料工程手册》,安排我写第七章。该书很受业界欢迎,后来多次再版。黄老师还专门把稿费带来佛山给我。前几年,黄老师以八十岁高龄参加证监会考试并取得独董资格证书,曾担任上市塑料管道企业—顾地科技的独立董事。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我辈楷模。

历时大半年的函授班圆满结束了,课程补贴加上最后分红获得了人生第一个四位数收成。感谢塑料系老师为我们打下扎实的专业课基础,成功举办塑料加工函授班,我们只是当了一回知识的搬运工,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变成了人民币,知识改变命运,命运改变钱途。

 

下图是16年岀差成都时请老师们聚会的合影,祝福我所有的老师都能健康长寿!

 

研一暑假还参加了四川省团委组织的”扶贫兴蜀”活动,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锻炼了自己收获了锦旗,没有人民币也有成就感。

 

在办班最辛苦的那个暑假,紧张忙碌后有一种莫名的孤独与空虚。提笔给心仪已久的英语老师写了一封堪称经典的情书,只用三个英文单词就打动了胡老,从此随我浪迹天涯不离不弃。

 

那三个单词是:“I   need   you”
催人奋进的八十年代,爱情不是校园青春的主旋律,理想才是。

92年春季全校招收的博士研究生才8人,站在象牙塔的顶端,个个都是踌躇满志的样子。

 

塑料与皮革都属轻工学院,入学后有一次过组织生活,轻工学院研究生支部书记何有节说:现在的学生活动比较难搞,没经费,没凝聚力。我介绍了办塑料函授班的成功经验,皮革专业的研究生们很感兴趣,因为全国各地的中小型皮革厂也缺专业人才。办皮革函授班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自己还能挣活动经费,何乐而不为呢?

 

因为我是研究生支部组织委员,支部决定让我去找学院领导谈办函授班一事。第二天下午去到轻工学院总支L书记办公室汇报此事,希望得到学院支持。L书记说办班可以,但收益要七三开,学院七成,学生三成。还一本正经地说:你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是赚钱……
卧槽,不赚钱还办个鸟班?看着L书记左得发紫的面容,心中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小平都南巡了,高校还有这么左的领导?罢了罢了,还是自己单干吧。

博士生一进校就开始做毕业论文,基本上都是独来独往。93年暑假向家乡的一个化工厂转让乳液生产配方,试产岀合格产品后收钱走人,一个暑期就成为了万元户。”书中自有黄金屋”是真的,希望同学们能学好真本领,学以致用,知识总有变现的那一天。

课余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并广交朋友。活动中认识一位高我两届的博士生王玉忠后来成了院士,去年日丰有个项目想冲击国家科技奖,王院士专门从川大赶过来支持,高材生是可以做一辈子朋友滴。

博三开始为国营成都新型建材试验厂当技术顾问,指导他们开发专用涂料。能够用所学专业知识回报曾经工作过的工厂还是蛮自豪的,他们每月付我300元顾问费,配一个BB机,有事就call。

博研期间要特别感谢我的博士导师沈经炜教授营造了一种既严谨又宽容的致学氛围。课堂上严肃认真,课后平易近人,还带我们去踏青郊游呢。

沈老师上课时习惯把粉笔像香烟一样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举手投足充满帅气和法式浪漫。

沈老师是八十年代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的第一批海归,是聚合物加工形态学的权威。在沈老师课题组受到的专业训练受益终身,工作后把日丰管的内表面做成镜面效果就是学生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向老师的形态学理论致敬!沈老师不光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也强,当了副院长还天天泡实验室,下图是他在指导我们做吹膜试验,在这样的导师手下,想不认真都难。

去年沈老师八十大寿,沈家军从全国各地赶过来祝寿,师门威武。

沈老师伉俪很高兴,我们也开心。跟着老师去郊游,重新找回了象牙塔里的快乐。

94年底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结束长达十年的“川三甲”生涯。

高分子本质上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希望同学们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理论为指导实践岀真知,学以致用才能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这就是我们身为高材生的意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要学就学高分子”,人生无憾青春无悔。如果同意就点个在看吧,谢谢!
  川大高分子是国家重点学科,校友满天下!为了校友朋友们加强联系,特建立校友联谊微信群,已经在艾邦川大高分子群的,则无需加申请。为方便所在高分子校友会活动,资源共享,项目对接,请各位高分子校友,扫描二维码申请并加入! 9月29日校庆日,川大高分子校友深圳座谈会精彩回顾 欢迎关注川大高分子校友会公众号,查看通讯录 图片 川大高分子校友会网址:https://www.scupse.com/

作者 jyg